成立公司 公司秘書 會計、審計及報稅 商標註冊 銀行開戶

黎巴嫩

亞洲西部國家

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لبنان‎;亞拉姆語:ܠܒܢܢ)通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西亞)、地中海東岸,習慣上歸屬於中東國家。東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為鄰,西瀕地中海。黎巴嫩歷史上與基督教關係密切,是中東地區為數不多的共和國西化的國家之一。境內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最古老者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4]

黎巴嫩共和國
الجمهوريّة اللبنانيّة‎(阿拉伯語)
al-Jumhūrīyah al-Lubnānīyah
République libanaise(法語)
國歌:黎巴嫩國歌》(النشيد الوطني اللبناني‎)
Lebanon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
首都
及最大城市
貝魯特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法語
官方文字阿拉伯文
法文
族群黎巴嫩人
宗教
  • 54% 伊斯蘭教
  • 41% 基督教
  • 5% 德魯茲教
  • 政治體制單一制
    議會共和制
    法律體系歐陸法系
    領導人
    • 總統
    空缺
    • 總理
    納吉布·米卡提
    成立
    • 宣佈從法國獨立
    1943年11月22日
    • 正式成立
    1946年4月17日
    面積
    • 總計
    10,452平方公里(第166名
    • 水域率
    1.8%
    人口
    • 2018年估計
    6,933,600[1]第106名
    • 密度
    473/平方公里(第27名
    GDPPPP2020年估計
    • 總計
    821.44億美元[2]第85名
    • 人均
    12,034美元[2]第64名
    GDP(國際匯率)2020年估計
    • 總計
    273.20億美元[2]第80名
    • 人均
    4,002美元[2]第59名
    貨幣黎巴嫩鎊LBP
    時區UTC+2(EET)
    +3
    行駛方位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961
    ISO 3166碼LBN
    主要節日亞美尼亞聖誕節:1月6日
    聖馬龍日:2月9日
    抵抗和解放日:5月25日
    獨立日:11月22日
    宰牲節阿舒拉節
    家用電源電壓230v
    家用插座標準B、C、D
    人類發展指數0.730[3](第93名)-
    國家象徵黎巴嫩雪松
    地理最高點索達山(海拔3,088公尺
    海岸線225公里
    互聯網頂級域.lb

    在1943年獨立後,黎巴嫩建立了一個獨特的認信主義政府的形式,與各大宗教派別分配特定的政治權力。黎巴嫩最初享有政治和經濟穩定,但被各種政治和教派派別之間的血腥黎巴嫩內戰(1975年-1990年)打破。戰爭部分導致敘利亞(1975年-2005年)和以色列(1985年-2000年)的軍事佔領。黎巴嫩仍然是一個國際化的發展中國家。

    語源

     
    17世紀地圖上的黎巴嫩地區

    黎巴嫩國名取自境內的黎巴嫩山(阿拉伯語:جبل لبنان‎; Jabal Lubnān, 敘利亞語ܛܘܪ ܠܒܢܢ; ṭūr lébnon)。「黎巴嫩」之名源於閃語族腓尼基語字根:l-b-n,意思是白色,似乎是從黎巴嫩山白雪皚皚的頂峰得名[5][6]。在埃勃拉圖書館的古文本、吉爾伽美什史詩以及希伯來聖經中,都提到了黎巴嫩之名[7][8][9]

    歷史

     
    腓尼基和貿易路線的地圖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此名最早見於前25-前23世紀的埃勃拉文書。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裏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裏看得到。後來,羅馬帝國佔領黎巴嫩,並修建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即法屬敘利亞託管地二戰時的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了納粹德國傀儡政權維希法國控制下的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託管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數撤離黎巴嫩。

     
    於1975年-1990年間內戰時期被破壞的建築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方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英語Taif Agreement」,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內戰及內戰之後

     
    1983年,貝魯特,兵營遭到轟炸

    1975年,黎巴嫩爆發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占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1990年,各方簽署塔伊夫協議英語Taif Agreement(Taif Agreement)結束內戰,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國防軍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入侵並佔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遭到驅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着黎巴嫩南部。由於真主黨不斷發動襲擊,而且輿論認為如果以軍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將減少並消解,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決定撤軍。聯合國認為以色列部隊撤出藍色分界線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但邊境地區舍巴農場的所屬權仍有爭議。真主黨宣稱它不會停止軍事行動直到這一地區獲得解放。

    雪松革命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在貝魯特聖佐治灣附近的一起汽車爆炸襲擊中,遇刺身亡。

    刺殺事件激起一系列遊行示威,2005年3月14日,多達100萬人示威遊行,要求結束敘利亞對黎巴嫩的佔領。媒體稱之為雪松革命,示威者要求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並成立一個國際委員會來調查刺殺事件。由於敘利亞在黎巴嫩開展廣泛的軍事和情報行動,而且哈里里與大馬士革就敘利亞支持修訂憲法以延長埃米爾·拉胡德總統的任期一事頗有嫌隙,親西方的「3月14日聯盟」領導人指控敘利亞是這起刺殺事件的主使。其他人(即親阿拉伯的「3月8日聯盟」、真主黨和敘利亞官員)則宣稱這起刺殺事件可能是以色列的摩薩德所為,意在破壞黎巴嫩的穩定。

    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7日一致通過1595號決議,呼籲對哈里里刺殺事件進行調查。初步調查結果「梅利斯(Mehlis)報告」於10月20日正式公佈,報告稱敘利亞和黎巴嫩政府高官均參與這次刺殺事件。最終在國際壓力下,敘利亞被迫從黎巴嫩撤出1.5萬人的軍隊,結束對黎巴嫩長達三十年的佔領。4月26日,所有敘利亞正規軍都已經撤離。哈里里刺殺事件之後,發生一系列針對眾多親西方黎巴嫩政要的刺殺事件。

    2006年以黎衝突

     
    黎巴嫩的聯合國部隊

    2006年7月12日,為了轉移以軍的注意力,真主黨向以色列邊境城鎮發射火箭彈,然後對在以色列邊境巡邏的兩輛悍馬裝甲車發射反坦克導彈。兩輛悍馬中共有7名以色列士兵,2人受傷,3人死亡,另外2人被綁架到黎巴嫩。在以軍以失敗告終的一次營救行動中,另有5名士兵死亡。在黎巴嫩,空襲造成其民用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包括貝魯特機場),此後,以軍地面部隊又進入真主黨控制的地區。在至少962次襲擊中,以軍在黎巴嫩南部投放460萬枚集束炸彈,其中大部分是在戰爭結束前的最後3天中投放的,當時以軍知道和解即將達成。在以色列,真主黨向以色列北部發射3970枚火箭彈,大部分都是向城區發射的。長達一個月的衝突給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以色列有近160人喪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喪生。8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發佈1701號決議,要求真主黨和以色列停火,衝突正式結束。被綁架的戈德瓦瑟(Goldwasser)和雷格夫(Regev)被關押2年,期間沒有任何關於他們的消息。直到2008年7月16日,真主黨歸還他們的遺體以換取活着的真主黨戰俘。

    巴里德河衝突

    巴里德河(阿拉伯語:نهر البارد‎,意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個巴勒斯坦難民營,距的黎波里約16公里。大約3萬名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後代住在營地及周邊地區。巴里德河流過營地南部,營地因此得名。1949年12月紅十字會聯盟建立這個營地,收留貝卡河谷和的黎波里郊區飽受嚴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難民。根據1969年《開羅協議》,黎巴嫩軍隊不得進入任何巴勒斯坦營地。

    2007年5月19日,周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隊包圍一座建築物,據稱被控當天早些時候劫持銀行的法塔赫武裝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周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隊對該建築物發起進攻,雙方開始長達一天的交火。出於報復,法塔赫伊斯蘭組織成員襲擊巴里德河營地的一個軍隊檢查站,殺死數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隊則立即對營地轟炸。

    巴里德河營地成為黎巴嫩軍隊與法塔赫交戰的中心。營地一方面被團團包圍,一方面又遭到嚴重轟炸。據聯合國難民救濟及工程局估計,雙方的戰鬥摧毀營地中85%的住所使人們無法居住,還對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多達4萬名營地居民被迫逃離,許多人向南逃到10公里外早已人滿為患的巴達維營地。

    在這場黎巴嫩部隊與受阿爾蓋達組織影響的法塔赫之間的戰鬥中,至少有169名士兵、287名游擊隊員和47名平民喪生。該地區的重建基金很難到位,流離失所的難民生活艱辛。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巴勒斯坦紅新月會以及黎巴嫩紅十字會幫助疏散難民營中的人並為他們提供醫療用品和基本食物

    2008年內亂

    2007年11月24日,埃米爾·拉胡德的總統任期結束,反對派表示如果不能達成分權協議,就拒絕為繼任者投票,這使得黎巴嫩在一段時間內沒有總統。由於政府宣佈真主黨的通信網絡為非法,2008年5月9日,真主黨阿邁勒運動部隊佔領貝魯特西部,發動自黎巴嫩內戰結束以來最糟糕的內亂。據《每日之星》報道,這次暴力事件險些使黎巴嫩再次捲入內戰,而黎巴嫩政府則稱之為一場有預謀的政變。至少62人在衝突中死亡。

    2008年5月21日,在阿拉伯聯盟的調解下,經過5天的談判,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爾簽訂《多哈協議》,結束戰鬥。根據協議,雙方都同意選舉前部隊領袖米歇爾·蘇萊曼為總統,並建立全國統一政府,反對黨擁有否決權,結束長達18個月的政治僵局。協議標誌着反對黨的勝利,他們在組閣、真主黨通訊網絡以及機場安全主管方面贏得對方讓步,增加其政治籌碼。

    政治危機

    黎巴嫩經濟發展上有嚴重的貧富不均問題,導致了2019-2021年黎巴嫩抗議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附近發生劇烈爆炸,現場有蘑菇雲升起,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建築損毀。黎巴嫩政府宣佈貝魯特進入維持2周的緊急狀態。同時,這引發了強烈的反政府示威,並導致了數位港口官員和政府高官請辭。[10]

    2021年黎巴嫩因為燃料短缺,大規模限電長達半年之久後,於十月初全國進入大停電[11]

    政治

    黎巴嫩總統是黎巴嫩的國家元首,傳統上由天主教馬龍尼禮教會軍人擔任,黎巴嫩總理是黎巴嫩的政府首腦。黎巴嫩是一院制國會,奉行議會民主制,有260個政黨,力量分散,加上為平衡各黨派利益而採取比例代表制,無政黨占絕對優勢,但各政黨可組成執政聯盟。主要執政聯盟為:

    三月八日聯盟:2005年成立,親敘利亞反美國,主要政黨包括:真主黨自由愛國運動英語Free Patriotic Movement等。

    三月十四日聯盟:2005年成立,親美國反敘利亞,主要政黨包括:未來運動黎巴嫩長槍黨等。

    行政區劃

     
    首都鐘塔
     
    海港城市朱拜勒

    黎巴嫩分為貝魯特、北方、南方、黎巴嫩山區、貝卡、阿卡爾、巴爾貝克-赫爾梅勒、納巴蒂亞等8個省,省下共設25個縣,縣下設市鎮。

    首都貝魯特(Beirut),約150萬人,占黎全國人口的40%,是黎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中東著名的商業、金融、交通、旅遊和新聞出版中心,1975年內戰爆發前被稱為「中東的巴黎」。

    黎巴嫩行政區劃包括8個省(括號內為首府):

    1. 阿卡省哈勒巴
    2. 北部省的黎波里
    3. 巴勒貝克-希爾米勒省巴勒貝克
    4. 黎巴嫩山省巴卜達
    5. 貝魯特省貝魯特
    6. 貝卡省扎赫勒
    7. 奈拜提耶省奈拜提耶
    8. 南部省賽達

    地理

     
    黎巴嫩地形圖

    黎巴嫩位於西亞地區。毗鄰地中海,擁有225公里(140英里)長的海岸線,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接壤。黎巴嫩和敘利亞邊界綿延375公里(233英里) ,黎巴嫩和以色列邊境長為79公里(49英里)。在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中有一塊與敘利亞有爭議的舍巴農場,但邊界已由聯合國劃定。


    黎巴嫩大部分地區是山地地形,只有沿海狹長海岸線上和貝卡谷地較為平坦,這些地區對黎巴嫩的農業非常重要。

    黎巴嫩是地中海氣候。在沿海地區,冬季一般是溫和濕潤,而夏季炎熱乾燥,年降水量約900毫米,山地可達2000毫米左右。在海拔較高的地區,溫度通常低於零點,冬季有時有大雪。與周邊地區相比,大部分黎巴嫩地區每年會獲得相對較大的降雨量,黎巴嫩的東北部某些地區由於西部山區的高峰攔截了來自地中海的雨雲而降水較少。

    在古時代,黎巴嫩的大森林裏有很多黎巴嫩雪松,該國的國徽上就有這種植物。然而,幾個世紀的雪松貿易已經耗盡該國的一度繁茂的雪松資源。原本的雪松已幾乎消失。

    外交

    敘利亞

    敘利亞和黎巴嫩關係特殊,奧斯曼帝國時共屬「大敘利亞省」,長達350年。19世紀,黎巴嫩馬龍教派和德魯茲教派衝突,奧斯曼土耳其在法國壓力下將黎巴嫩作為保護基督教徒的山地教區與敘利亞分離。一戰結束,黎巴嫩受法國管轄,敘利亞由英國控制。1920年,國聯將敘利亞、黎巴嫩委託法國統治,兩國分別於1941年和1943年獨立。敘利亞不承認黎巴嫩的獨立,視其為敘利亞的屬地。黎巴嫩內戰中,3.5萬敘利亞「阿拉伯威懾部隊」進駐黎巴嫩,維持鄰國穩定,保護黎巴嫩各族群的和平生活,防止內亂波及本國;防止以色列勢力進入黎巴嫩;在黎巴嫩建立自己的勢力,控制黎巴嫩。1989年黎各派簽署《塔伊夫協定》,敘軍應在黎內戰結束後逐步撤出黎巴嫩。黎國內基督徒強烈反對敘駐軍。敘軍隊則宣稱應黎政府的要求幫助維護黎國內穩定。1991年5月簽訂「黎敘合作條約」,9月又簽署「安全條約」,規定敘對黎安全負有責任和義務。一旦黎遭到以攻擊,黎可以尋求敘的支援。敘利亞長期不同黎巴嫩建交,敘認為黎是被法國錯誤地劃出敘利亞的一部分。2005年2月,黎前總理哈里里遇害,敘迫於國際壓力,結束了在黎29年的駐軍。2008年10月15日敘利亞與黎巴嫩在大馬士革簽署聯合公報,建立外交關係[12]

    巴勒斯坦

    1958年起,巴勒斯坦難民大量湧入,受泛阿拉伯理想影響,黎巴嫩穆斯林認為自己人數多,應該比基督徒掌握更多政權,發動暴動試圖奪權,被政府在美軍幫助下鎮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70年將總部從約旦遷到黎巴嫩,多次越境襲擊以色列北部,對此基督徒控制的黎巴嫩政府試圖遏制。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內部衝突中支持穆斯林。1975年,黎巴嫩內亂為本國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一方,基督徒為另一方的戰爭,1991年結束,造成14萬人死亡和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3]

    人口

    黎巴嫩主體民族阿拉伯化黎巴嫩人(大多為古代腓尼基人及古阿拉米人的後裔),佔95%,另外信仰基督宗教的亞美尼亞人約佔4%,其他民族約為1%。黎巴嫩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法語英語。2008年統計,黎巴嫩全國總人口約410萬(不包括長期滯留黎巴嫩的約5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難民),其中約一半的人口集中在貝魯特和黎巴嫩山區兩省,另一半分佈在其他六省。目前黎巴嫩全國人口中,基督徒約佔40.6%,穆斯林約佔54%,德魯茲教派約佔4.6%。

    2022年估計,黎巴嫩大約有5,296,814人。

    由於民族宗教的複雜特性和多年內戰,黎巴嫩還是世界上鮮有的國外黎裔人口多於國內人口的國家,其中國外黎裔人口中基督徒佔大多數,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約1500萬,主要分佈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亦有不少名人屬於黎巴嫩裔。華人在黎巴嫩非常少。

    人口推算

    由於黎巴嫩上次人口普查在1932年舉行,故無該國發佈的近期數據[14]

    年份 聯合國,2010年預計[15] 美國人口普查局2010年預計[16]
    2020 4,617,000 4,459,000
    2030 4,713,000 4,512,000
    2040 4,655,000 4,498,000
    2050 4,414,000 4,389,000
    2060 4,211,000
    2070 4,113,000
    2080 4,090,000
    2090 3,989,000
    2100 3,870,000

    宗教

    黎巴嫩各宗教人口(2014年估計值)

      伊斯蘭教(54%)
      基督宗教(40.4%)
      德魯茲教派(5.6%)
     
    各地區主要宗教派別[17]
    • 基督宗教:黎巴嫩的基督宗教歷史非常悠久,獨立前基督徒曾經佔據其總人口的多數,約53%。但近一個世紀以來,由於戰亂頻繁以及黎巴嫩基督徒的高移民率和少子化現象,其人口現在只佔國內總人口的40%左右了。其中包括馬龍派天主教、希臘正教希臘天主教亞美尼亞宗徒教會和敘利亞正教等各教派。教會使用的語言包括希臘語阿拉米語亞美尼亞語和阿拉伯語。
    • 伊斯蘭教:黎巴嫩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伊斯蘭教不佔絕對優勢的國家,但由於近年來穆斯林家庭的生育率非常高以及巴勒斯坦人的湧入,其人口現在已經增加到佔國內總人口約54%。其中包括遜尼派什葉派
    • 德魯茲教派:脫胎自伊斯蘭教什葉派伊斯瑪儀支派的一個獨立教派,信奉唯一神論。德魯茲教派占黎巴嫩總人口的4.6%。

    軍事

     
    黎軍的M113(2008)
     
    黎軍裝甲車掩體

    黎巴嫩軍事實力較弱,無法有效對抗南方強鄰以色列

    兵力:約40,000人。

    裝備武器:前蘇聯坦克、美國越戰時型號的直升機等。

    經濟

     
    黎巴嫩手工木匠業
     
    Bteghrine市
     
    Fakiha城

    礦產貧乏,工業基礎薄弱,以加工業為主,農業並不發達,水果和蔬菜是主要農產品,糧食靠進口,商業和服務業為經濟主導。交通以海、空運為主,人均汽車擁有數量居世界前列。

    黎巴嫩的城市居民以他們的商業企業而聞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黎巴嫩海外移民在全球建立了他們的商業網絡。因而從海外黎巴嫩人寄給他們國內親戚的匯款總共有56億美元之多,占黎巴嫩經濟的五分之一,黎巴嫩國內有很多的熟練工人,其數量佔全部勞動力的比例能與眾多的歐洲國家相媲美,並且它也是在所有阿拉伯語國家中比例最高的。

    儘管黎巴嫩有豐富的水資源以及肥沃的土壤,非常適合農業生產活動,並且它的可耕地面積比例是阿拉伯語國家中最高的,但它的農業規模卻並不是很大,在黎巴嫩,農業是最不引人關注的行業,它只吸引了全國12%的勞動力,在國家GDP的貢獻大約是11.7%,同樣排在所有產業的最後一名。主要農產品包括蘋果、桃子、檸檬

    黎巴嫩的工業主要限於小型商務活動如重新裝配和包裝進口零部件。2004年,從事工業的勞動人口佔所有黎巴嫩勞動人員的26%,排在第2位。在GDP貢獻率方面也排第2,佔總GDP的21%。

    作為匯聚了宜人的氣候、很多歷史上著名的地標建築和世界遺產的景點,不斷吸引着大批的旅遊者來到黎巴嫩,此外,黎巴嫩嚴格的金融保密政策和資本主義經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其在阿拉伯國家中已不再處於經濟上的統治地位。繁榮的旅遊業和銀行業務活動自然使服務業成為黎巴嫩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因為有眾多的工作機會,大半的黎巴嫩勞動力(接近65%)獲得了服務業的僱傭,因而,每年的GDP貢獻率約為67.3%(粗略的總計),然而僅僅依靠旅遊業銀行業使其經濟更易於受到政治不穩定的衝擊。

    積極發展銀行業和旅遊業,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和發展,黎巴嫩已經成為了中東地區遠近聞名的貿易、金融、旅遊以及交通樞紐中心,他們國內的經濟由此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富裕程度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卡塔爾等少數中東最富國。近年來,在他們的近海海域,發現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礦藏,無疑資源上的助力,會讓黎巴嫩的經濟發展更加錦上添花,但是在2020年貝魯特爆炸事故之後,黎巴嫩經濟變得衰變。

    黎巴嫩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以實質計算)[18]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90 2000 2005 2011
    國內生產總值改變(以實質計算) 12.2% 4.7% 2.4% −30.3% −57.0% 67.7% −2.6% 2.4% 1.5% 0.6% −36.8% 6.5% 8.5% 4.6% 1.5%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美元,目前的值) 893 1132 1423 1186 527 1005 1091 1274 1526 1470 1006 2201 4889 8921 11109

    文化

    飲食

    黎巴嫩人的主要食品是各種新鮮的蔬菜、烹飪過的豆類和雞肉、牛肉、羊肉做成的菜餚。傳統家宴和餐廳里供應的菜餚非常相似。周日的午餐是黎巴嫩家人聚會吃傳統黎巴嫩料理的時候。

    黎巴嫩菜主要分為前菜Mezza、熱菜小吃、生肉、烤肉或者烤魚、主食、水果或者飯後甜點幾個部分。一種用法國香菜做成的沙拉Taboulé是黎餐中沙拉的代表作,由於使用新鮮營養的食材而世界知名。各種醬類食品也是Mezza的主角,比如胡姆斯醬、茄子泥醬、酸奶酪醬等。熱菜小吃包括檸檬雞翅、石榴汁雞肝、生煎小鳥、油炸奶酪卷、小麥粒牛肉球等。生肉拼盤裏面有生的牛羊肉里脊、生羊肝和生肉糜混合調味料。烤肉是最精彩的部分,有烤牛羊肉串、烤雞肉串和烤熟的混合了調味料和法國香菜的肉餡。主食主要是皮塔餅麵包,有時候會有雞湯燜出來的米飯混合上各種乾果。

    在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餐廳林立,提供除了黎餐之外的各種國際美食,法國菜、意大利菜、日本料理、印度料理、中餐等。[19]

    旅遊

     
    世界遺產巴勒貝克

    黎巴嫩沒有嚴寒及酷暑的氣候,適合旅遊。夏季旅遊景點有雪松山卡迪沙聖谷。冬季適合滑雪。此外這裏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存,相比其他阿拉伯國家,黎巴嫩非常西化開放,素有「中東小巴黎」的美稱。

    黎巴嫩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羅馬遺址巴勒貝克,它堪稱黎巴嫩的「長城」。

    具備7,000年人類連續居住歷史的比布魯斯腓尼基22個字母的誕生地,這22個字母是現在的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的共同源頭。比布魯斯的海港是一個融古代風情和現代浪漫為一體的海港小鎮,而幾千年不斷修建的海邊城堡遺址又印證着歷史的輝煌。

    拜特丁宮是典型的阿拉伯皇宮,其名稱的意思為「信仰之家」。這個歐洲人幫助建於19世紀初的古老皇宮展現了極高的阿拉伯建築造詣,而且也收藏了大量的古老的馬賽克。

    南部兩個主要城市賽義達十字軍海上城堡內部結構險峻,而提爾則有一望無際的海濱沙灘,羅馬遺址點綴在這個美麗的海濱城市中。

    其他景點還有貝魯特市中心區、國家博物館、捷達溶洞聖母瑪利亞山

    參考文獻

    1.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2 Re vision, Highlights and Advance Tables, Table S.1 (PDF). 2012 revision. 聯合國經濟社會發展署: 53. 2013 [2013-08-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6-29). 
    2. ^ 2.0 2.1 2.2 2.3 Lebanon.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0) (英語). 
    3.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4). 
    4. ^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WESP) Statistical Annex: Country Classification (PDF). un.org. [28 Sept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4-13). 
    5. ^ Room, Adrian. Placenames of the World: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the Names for 6,621 Countries, Cities, Territories, Natural Features and Historic Sites 2nd. McFarland. 2005: 214–216 [2015-06-20]. ISBN 978-0-7864-224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6. ^ lbn / Semitic roots. thefreedictionary.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7. ^ Metzger, Bruce M.; Coogan, Michael D. The Oxford guide to people and places of the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8. ISBN 978-0-19-517610-0. 
    8. ^ Ross, Kelley L. The Pronunciation of Ancient Egyptia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riesian School, Fourth Series. Friesian School. [2009-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5). 
    9. ^ Bienkowski, Piotr; Millard, Alan Ralph. Dictionar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0: 178. ISBN 978-0-8122-3557-9. 
    10. ^ Lebanon threatened with total darkness: Ghajar | News, Lebanon News | THE DAILY STAR. www.dailystar.com.lb. [2021-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1. ^ 存档副本. [202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12. ^ 叙利亚和黎巴嫩正式建交.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6). 
    13. ^ 叙利亚黎巴嫩的历史恩怨(历史背景).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4). 
    14. ^ Barshad, Amos. In Lebanon, a Census Is Too Dangerous to Implement. 2019-10-17 [2021-04-10]. ISSN 0027-83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美國英語). 
    15.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0调整. [2011-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7). 
    16. ^ International Programs – U.S. Census Bureau. Census.gov. [201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8). 
    17. ^ Based on data published by Lebanon Demographic. [2019-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2). 
    18. ^ Source: IMF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19. ^ Lebanese Cuisine With a Japanese Twist. Embassy of Japan in Lebanon. 12 September 2012 [12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December 2012). 

    外部連結

    商業登記   成立公司   開公司   公司註冊   註冊公司   無限公司   代表辦事處   商標註冊   註冊商標   商標申請   申請商標   商標分類   中國商標分類   外觀設計   版權註冊   香港條碼   公司秘書   虛擬辦公室   註銷公司   股份轉讓   印花稅計算器   周年申報表計算器   會計服務   審計服務   報稅服務   僱主報稅表   利得稅報稅表   公司印章綠盒   公證加簽   銀行開戶   BVI 英屬維爾京群島公司   Cayman 開曼群島公司   Samoa 薩摩亞公司   Seychelles 塞舌爾公司  

    © CPY Business Centre 澤昇商務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